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 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 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 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组建多个寒假社会实践小队,30余名学子奔赴各个城市,完成各项工作,充分利用“返家乡”平台,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领域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躬身实践、拓宽视野、增长阅历。
机械学子深入辽宁省多所高中开展招生宣讲。机电设备技术专业许柠淞、机电设备技术专业徐玲玉、机电设备技术专业祁仲发、机电设备技术专业林诗博、机电设备技术专业张占涛、机电设备技术专业武新格、数控技术专业郭子溢、数控技术专业孙潇菡、数控技术专业郑熙宏等16名同学,分别返回高中母校,向高二、高三学子介绍渤海船院,解答学生疑问,助力学校招生宣传工作。他们以亲身经历破除“学历歧视”,展现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技能培养上的优势,用“专科生也能成就大国工匠”的鲜活案例,诠释了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强国”战略重要抓手的时代意义。通过覆盖500余人的宣讲活动,他们不仅为职业教育正名,更以青年之声助力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落地生根,让更多人看到“工匠精神”背后的广阔天地。
归乡筑情返家乡,是青年与故土的深情对话。塔山乡人民政府的实践者未航,以民政助理身份深入基层,投身养老服务数据调研。他与村干部走村入户,直面养老设施短缺、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问题,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为政策优化提供支撑。这一实践呼应了国家“乡村振兴”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展现了青年在基层治理中的担当。从“白纸”到“实干者”,他不仅锤炼了专业能力,更深刻理解了“民生无小事”的内涵,坚定了“建设家乡”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向党、强国有我”的誓言。
佳木斯市共青团郊区委员会的实践者高梓怡,共青团郊区委员会在办公室综合岗,投入工作,在工作期间,下到乡镇景点担任志愿者,还进行研学活动,学习了大米加工工艺流程,了解佳木斯市工业发展体系,前往红色展馆志愿者,进一步高质量服务社区各项事业发展。
赤途淬心,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数控技术专业张佳旭、数控技术专业孙潇菡、数控技术专业郑博文、数控技术专业田芷硕、数控技术专业成林泽、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迟 烁、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丛浩泽、机电设备技术专业司佳正等10名同学组成的“红色记忆”寻根实践小组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纪念馆,通过沉浸式调研感悟抗。他们从残碑的弹痕中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深刻领会“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意义。这一实践与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淬炼信仰,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彰显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的使命担当。
三章交织,共绘青春报国图景。从启梦宣讲打破偏见,到归乡实践扎根基层,再到赤途淬心传承信仰,青年学子以多元实践回应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他们以行动诠释了“三全育人”理念,在“大思政”格局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无论是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投身乡村振兴一线,还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实践都成为落实“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冬行虽短,步履铿锵。青年一代在知行合一中筑牢信仰之基,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历史传承中汲取奋进力量。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不断提高大学生返乡实践服务水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乡土大地上展现青春风采、增长个人才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历史与人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