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智能手机普及,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网络核心参与群体,虽对新生事物接受力强,但文化辨别力和自觉性不足,易受不良网络信息误导。将网络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既是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思政形式、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
强化网络环境监管,是筑牢文化自信教育的基础防线。新媒体时代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势力借网络传播错误言论以消解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需组建专业网络监管团队,用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官方新媒体实时监控,及时清理不良信息、封堵错误思潮渠道;同时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提升抵御不良思潮能力,引导其自觉远离网络糟粕,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创新网络宣传形式,能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吸引力。高校应依托公众号、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学生喜爱的平台,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时空限制。制作推广文化主题小视频、动漫短片、经典影视集锦、红色歌曲翻唱等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鲜活形式呈现;定期发起话题讨论、线上投票、文化知识竞赛等互动活动,鼓励学生跟帖分享感悟,让主流文化在互动中深入人心。这种“内容+形式”的双重创新,可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其成为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与引领者。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高校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号召学生浏览网络时举报不良信息,形成“人人参与监管”氛围;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与兴趣,制作推广民族文化主题Vlog、博文、手绘作品等,以青年视角讲中国故事、传正能量。学生深度参与文化创作与传播,既能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又能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让网络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