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生发逻辑深刻且丰富,其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为理论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因、中国人民伟大劳动实践为实践基础。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劳动精神培育,具有三重时代意义:一是助力大学生主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二是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支撑,三是推动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和国家的核心目标。这一梦想的实现绝非唾手可得,需依靠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储备力量,肩负时代重任,对其开展劳动精神培育,既是个人成长所需,更是国家发展之要。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劳动主体作用于自然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更是连接人与自然界的核心桥梁。与其他活动不同,人类劳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在劳动开始前,人们会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制定规划,再付诸实践。正是通过劳动,人类创造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时不断改造自身主观世界、实现自我提升。
劳动精神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实践的高度抽象与精神凝练,是涵盖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热情、劳动价值观的综合性概念,集中体现了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劳动价值取向。
劳动精神培育的核心是培育劳动者的勤俭、奋斗、创新与奉献精神,这既是传承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塑造全面发展劳动者的现实需要。它能涵养实干品质、砥砺奋斗意志、发掘创新潜力、增强奉献意识,本质上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唯有在意识层面树立劳动精神,劳动者才能从“要我劳动”转变为“我要劳动”,在自觉劳动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实现自我蜕变。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需先明确“是什么”(内涵)、“培育什么”(内容)与“有何特点”(基本特征),唯有厘清这三点,才能精准把握培育方向。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是大学生劳动实践的最高精神产物,集中体现了其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形态,反映了大学生在劳动中正向的思想情感、积极的价值态度与优良的人格品质。其核心是苦干、实干与巧干精神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以通用劳动精神为基础,融入了时代特色,本质上是勤奋、诚实与创造精神的统一,贯穿于大学生“求真、崇善、尚美”的成长过程。
辛勤劳动是劳动精神的核心底蕴,也是“求真”的具体体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真实性劳动”,拒绝形式主义的“伪劳动”,倡导实实在在的实践;二是“持续性劳动”,强调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培育大学生辛勤劳动精神,既要培养其勤勉做事的态度,也要塑造其求真务实的品格,让大学生从心底认同劳动、主动投身劳动。
劳动有诚实与欺骗之分,诚实既是个人品质,也是社会美德。诚实劳动不仅能帮助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更能创造丰厚的社会价值,是“利己又利他”的正向劳动。培育大学生诚实劳动精神,一方面要引导其树立“幸福靠双手创造”的健康劳动心理,另一方面要助力其养成优秀劳动品质,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劳动者。
劳动有层次之别:低层次劳动多为简单重复、技术含量低的机械劳动;高层次劳动则是充满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劳动,能激发劳动者的热情与活力。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核心,是“尚美”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学生突破常规、实现劳动价值跃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