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与通用劳动精神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质,其核心差异在于鲜明的对象指向性——特指以大学生为培育主体,聚焦这一群体的成长需求与时代使命。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基本特征,是明确培育方向、提升培育针对性的关键。具体而言,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时代性:呼应国家战略的精神内核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时代性,源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战略定位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这一论述不仅界定了“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更将劳动精神培育从传统“四育”的辅助手段,提升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核心维度,使其成为承载时代要求的重要概念。
在过往教育实践中,劳动常被视为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工具,其自身的教育价值与精神内涵被忽视,更未形成系统的劳动精神理论认知。而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多次强调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将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主力军,其劳动精神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国家战略落地的精神支撑。从这一维度看,时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根本属性。
(二)实践性:根植劳动实践的本质属性
实践性是劳动精神的核心特质,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这一特征更具不可替代性——劳动精神培育必须以劳动实践为载体,而培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指导更高效的劳动实践。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里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本质就是劳动,而劳动精神作为劳动实践的精神产物,必然继承其“实践性”这一根本属性。
对大学生而言,劳动精神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无论是实验室里的科研攻关、校园里的志愿服务,还是企业中的实习实践,只有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辛勤”“诚实”的内涵,将劳动认知转化为劳动习惯。脱离实践的劳动精神培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因此,实践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立足之本。
(三)创造性:引领价值跃升的核心动力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创造性贯穿人类劳动实践始终,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鲜明标识。从古代“四大发明”推动文明进程,到现代“新四大发明”改变生活方式,中国人民始终在劳动中突破创新,既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也革新自我、积累精神财富,为民族复兴筑牢根基。而劳动精神作为劳动实践的抽象表达,其创造性特征也成为指导实践、推动进步的关键力量。
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劳动精神的创造性更具时代要求:相较于传统重复型劳动,当代社会更需要兼具技术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劳动”——无论是突破技术瓶颈的科研探索,还是优化流程的实践改进,都是创造性劳动的体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核心,正是激发这种创造性,引导学生从“会劳动”向“善劳动”“创劳动”升级,以创新思维提升劳动价值,既实现个人成长,也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创造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价值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