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更建构了人类文明的文化内核。从“锄禾日当午”的农耕诗意到黄河码头的劳动号子,从《拾穗图》的艺术再现到劳动节的文化传承,劳动文化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滋养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在于通过劳动实践传承优秀劳动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品格,实现“以劳润心、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劳动是文化留存与传播的核心载体。文化只有满足人类需求才能得以延续,而劳动恰好赋予了文化这种实用功能。高校劳动教育通过挖掘劳动中的文化内涵,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丰富精神世界。例如,通过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体会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通过参与集体劳动,传承团结协作的文化传统;通过志愿服务等公益劳动,践行助人为乐的中华美德。这种“在劳动中品文化”的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跳出书本知识的局限,从实践中理解文化的本质,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更体现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滋养作用。劳动不仅塑造人的体魄,更锤炼人的意志、丰富人的情感。高校劳动教育应注重创新劳动形式,发挥劳动的实践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乐趣,培养健全人格。通过整合显性与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教学活动和管理制度中,形成全方位的劳动文化氛围。例如,组织劳动文化节、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分享经验、开展劳动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劳动文化熏陶。
同时,劳动教育还应引导大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超越,从“谋生型劳动”向“发展型劳动”转变。在满足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追求精神价值,在劳动中探索人生意义,建立有意义的生活。这种兼具文化传承与精神滋养的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培育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成长为精神富足、文化底蕴深厚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