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大学生恋爱关系中,性别观念固化与性爱观念偏颇是阻碍情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家庭教育在婚恋观塑造中的缺位,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困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与功能,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平等性别认知、健康性爱观念的关键路径。
性别观念固化是引发大学生恋爱冲突的重要根源。我国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传统观念,虽历经妇女解放运动的冲击,仍在社会文化中留有深刻印记。“妇人之见”“男主外,女主内”“贞操观”“大龄剩女”等表述,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不平等的性别认知,将两性关系束缚在僵化的角色框架中。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互敬:男性可能过度强调主导地位,将自身定位为“决策者”“供养者”;女性则可能陷入被动依附的认知,或因传统“贞操观”背负沉重心理负担。这种不平等的相处模式,极易导致权力失衡、沟通受阻,最终成为恋爱冲突的导火索,严重破坏情感关系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性爱观念偏颇的问题也亟待关注。在固化性别观念的间接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对两性亲密关系缺乏科学认知,呈现出两极化倾向。一些学生将性视为恋爱的“必备环节”或维系关系的“筹码”,忽视了其背后的责任与尊重;另一些学生则受传统观念束缚,对性产生过度羞耻感,回避亲密关系中的有效沟通。这种既缺乏科学引导又充满矛盾的性爱观念,不仅背离了情感的纯粹性,更可能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破解上述问题,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或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婚恋态度、相处模式直接影响子女性别观念与性爱观念的形成。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明显短板:多数父母秉持“只要考试考得好,其他都无所谓”的理念,过度重视子女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其情感需求。面对孩子的恋爱问题,父母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导致子女在遭遇情感困惑时无处求助,只能在迷茫中摸索,极易受到错误观念误导。
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功能,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父母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开明、理解的态度面对子女的恋爱问题。主动打破沟通壁垒,通过平等对话传递科学的性别观念,明确两性平等、相互尊重是恋爱的核心原则;同时适度普及健康的性爱知识,强调亲密关系中的责任与边界,帮助子女树立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当子女遭遇恋爱冲突时,父母应成为坚实后盾,给予倾听、理解与理性建议,而非指责否定。另一方面,父母需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与示范作用。夫妻双方相互尊重、彼此体谅,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子女在成长中直观感受健康的两性关系,将平等尊重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知与行为准则。
总之,性别与性爱观念的偏差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恋爱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家庭教育是化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抓手。父母唯有转变教育理念、主动沟通引导、做好示范引领,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让他们在情感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个人成长与情感幸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