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新闻公告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成效
作者:王玉卓 点击数: 时间:2023/06/29 15:13:29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已从探索阶段迈向深化阶段,取得了多维度、系统性的成效,不仅重构了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更夯实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根基,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课程实施体系实现全方位革新。高校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要求,在核心环节完成系统性升级:育人理念从“单一技能培养”转向“劳动素养综合塑造”,课程设置从“零散活动”整合为“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环境从“传统课堂”拓展至“校内外实践场景”,师资建设从“单一学科教师”升级为“多领域专家协同团队”。这一系列革新打破了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为课程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第二,课程体系基础构建趋于完备。在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指引下,全国高校普遍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必修课形式明确学时学分要求——多数高校设置2-4学分的劳动教育必修课,部分院校还配套开设选修课,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框架。这种制度化设计,彻底改变了过去劳动教育“边缘化”的状态,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长效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实践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经过多年探索,高校已形成“校内实践+校外实训+社会服务”的多元实践矩阵:校内涵盖实验室操作、校园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等;校外依托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对口实训,如工科学生的工厂实习、文科学生的企业见习;社会服务则包括乡村振兴调研、社区公益劳动、文化传承实践等。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劳动认知,切实增强劳动情感与劳动习惯。

第四,特色化与创新性课程模式不断涌现。在课程专门化基础上,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打造创新模式:部分理工院校开设“技能型劳动公益岗”,如校园设备维护、实验室辅助等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文科院校则依托学科优势,开展“文化创意劳动项目”,如非遗手作、地方文化产品研发等。这些特色模式既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又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Copyright 2011 - 2012 www.bhcy.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253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