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刻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动力。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的经济价值核心在于赋予其立足社会的“硬本领”,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生产力转化的关键跨越。劳动的本质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实践活动,从原始社会的狩猎耕作到现代社会的科技创新,劳动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高校劳动教育正是要传承这种“劳动赋能生存”的本质,让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掌握实用技能,培育劳动创造能力,为未来参与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劳动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劳动产出的商品价值,二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实用价值。这要求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避免“纸上谈兵”。当前,众多高校开设的劳动必修课程,正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让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例如,理工科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项目研发等劳动形式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文科生通过社会调研、文案创作等实践活动增强实务操作水平;艺术类学生通过作品创作、成果转化等劳动过程实现创意落地。这种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减少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成本。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迫切,劳动教育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注重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导向,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多元化劳动平台。通过将公益劳动、专业实践等纳入学分制,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劳动中探索自身优势,锤炼专业技能。同时,劳动教育还应培养大学生的市场意识、创新思维和敬业精神,让他们不仅具备“会劳动”的本领,更拥有“善劳动”的智慧,成为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