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精神作为凝聚民族力量、引领国家发展的精神旗帜,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具体形态。从革命年代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建设时期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精神始终以劳动为基本载体,在劳动者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既是推动中国精神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关键举措。
劳动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与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劳动创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精神需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劳动精神正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能够让青年群体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核心要义,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动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伟大出自平凡,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同样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将个人劳动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精神追求,既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又为中国精神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鲜活的青年实践样本。
正确的幸福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而劳动精神培育正是塑造劳动幸福观的核心路径。幸福并非虚幻的空想,而是通过劳动创造实现的真实体验。劳动创造幸福的过程,既是克服困难、锤炼意志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收获成就感的过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能够引导青年走出“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认知误区,明白幸福不仅在于劳动的成果,更在于劳动过程中的奋斗体验与成长收获。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大学生能够在付出中体会价值,在创造中感受快乐,逐步树立“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的正确观念。
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始终紧密相连。近代中国的苦难历史证明,国家山河破碎之时,个人幸福无从谈起;只有国家繁荣昌盛,个人梦想才能有实现的土壤。劳动精神培育能够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梦与个人梦的辩证关系,将个人幸福的追求融入国家复兴的伟大实践。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大学生能够激发创造热情,发挥主体能动性,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在为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幸福追求。这种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劳动幸福观,不仅能够助力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更能凝聚起全社会的劳动力量,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