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院校“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办学定位中,职业技能培养始终占据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这一导向虽精准对接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却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诸多短板。当前,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未能充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职业教育特色,仍沿用传统模式,导致教育效果与“铸魂育人”的目标存在差距,亟需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探索优化路径。
从教育形式来看,“单向灌输”仍是主流困境。多数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依赖课堂讲授,教师以理论阐释、历史梳理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信息,几乎没有提问、讨论与独立思考的空间。这种模式完全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重实践、强应用”的学习特点,难以激发情感共鸣——学生即便能记住历史事件与理论要点,也无法将爱国认知转化为内在信念,最终让教育沦为“课堂上听一听,课后抛脑后”的形式化流程。此外,部分院校虽尝试通过组织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爱国主义影视作品丰富教育形式,但因缺乏配套引导环节:既无课前对内容背景的系统梳理,也无课后对精神内涵的深度解读,学生多是“走马观花”式参与,难以从红色作品中汲取思想力量,让这类本具感染力的教育形式,最终未能发挥应有价值。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脱节”,使其失去了独特性与吸引力。当前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中小学、本科院校高度趋同,完全未体现“职业”属性。一方面,教学内容仍困在“老框架”里:多聚焦于近代历史事件与经典理论,鲜有结合新时代发展、行业变迁的鲜活案例,比如极少提及“大国工匠”的坚守、国产技术突破背后的奋斗故事,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将“爱国”与“自身专业”、“未来职业”建立关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与独立思考能力,对教育的“实用性”、“关联性”需求远高于其他学段学生,但单调固化的内容完全无法满足其期待,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参与意愿。
这种“脱节”直接导致爱国主义教育陷入“边缘化”境地。在“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找好工作”的普遍认知下,学生更愿意将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与技能实训中,普遍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无关紧要”;部分院校也因缺乏创新动力,未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核心体系,仅在重要节点开展象征性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失去了持续开展的“土壤”。长此以往,不仅教育本身难以发挥“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更可能导致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因缺乏家国情怀的支撑,难以树立“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
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并非缺乏爱国情感——他们会为国家科技突破点赞,会主动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但受限于社会阅历较浅,部分学生在表达爱国情感时易陷入“非理性”误区,可能被不实信息误导。这一现象恰恰说明,高职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亟待“精准发力”:唯有打破传统模式,将爱国教育与专业培养、职业规划深度融合,才能让“爱国”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行动,既为学生筑牢职业发展的“技能根基”,也为其人生道路注入“精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