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涉及范围广泛,需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多元主体合力,方能达成育人目标。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多样化课程建设形式,同时紧扣专业特色与时代脉搏,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劳动课程建设可通过多元路径推进:以校园环境为载体,设计贴合校情的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在校园治理、环境维护等实践中感知劳动价值;以教学研究团队为核心,通过理论钻研与校际交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确保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结合兴趣偏好设计劳动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无论何种形式,都需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特质,同时引导研究者、一线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多方参与,既深化劳动课程理论研究,又探索教育新形式,实现思想引领、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是劳动教育实效的关键,核心在于实现“与专业相结合、与时代相统一”。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精细化特征,决定了劳动教育必须紧扣专业培养方向。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不同专业的职业门槛不断提高,劳动课程需遵循专业特色,避免“一刀切”,通过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一般性劳动项目夯实学生劳动基础,再借助专业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科教融合等特色项目,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适配度,真正实现“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劳动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劳动工具的更新同频共振,从传统农耕工具到工业生产设备,再到现代智能技术,工具革新推动着劳动形态的迭代升级。这要求高校劳动课程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融入智能化、数字化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技应用能力。高校应围绕创新创业主题,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将编程、智能操作等现代劳动技能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前沿劳动工具的过程中,适应新时代劳动需求。同时,通过学分制激励、多元实践平台搭建等方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社会输送兼具正确劳动价值观与过硬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