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作为扎根现实、赋能成长的基础工程,其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直接决定育人实效。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学校办学实情,以“新样态、实场景”为核心优化内容设计,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课程内容与时代同频是劳动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劳动形态随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持续迭代,从传统体力劳动到现代智能劳动,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正重塑劳动场景。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劳动新样态,将前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教育”的改革浪潮便是鲜明例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训练的普及,实现了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赋能。劳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适应当下社会,更要助力社会发展,因此需开设创新性劳动项目,让学生掌握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方法,培养适应未来劳动需求的核心能力。高校应密切关注科技动态与产业变革,将编程、智能操作、数字化管理等内容纳入课程,让劳动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课程内容需贴合生活实际,筑牢学生自立自强的根基。劳动教育的本质是“扎根生活的教育”,日常生活劳动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必备素养。课程内容应涵盖洗衣、做饭、房间整理等基础生活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升自立自理能力。在校园场景中,可通过寝室卫生维护、公共区域保洁等实践活动,将生活劳动教育融入日常。这类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能让学生在点滴行动中体会劳动价值,摒弃“重脑力、轻体力”的错误观念,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意识,为未来独立生活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还需立足学校实际,彰显办学特色。高校劳动教育不可盲目跟风,应基于自身条件与资源优势设计课程内容,突出服务性劳动的育人价值。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室、食堂、校园绿化等场所的保洁与管理服务,让学生在服务校园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实用性与成就感。不同类型高校可结合办学定位差异化设计:理工科院校可侧重科技实践类劳动,文科院校可强化社会服务类劳动,艺术类院校可突出创意实践类劳动。这种立足校情的课程设计,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让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形成“一校一品”的劳动教育特色,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标。